close

這幾天看到這則文章  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64364

   

什麼是心理帳戶?

我們會把錢存在不同的心理帳戶裡面,例如生活開銷支出帳戶、家庭支出帳戶、個人學

習發展支出占戶、社交情感聯繫支出帳戶等等....

雖然這些帳戶都是在一個帳戶之下,但其實各個子帳戶都是獨立存在

 

場景

以文中例子來說

一位女孩一百六十美元買兩張戲票,她對那齣戲非常期待,但是抵達戲院時卻找不到票

她翻遍了包包和口袋,都看不到戲票的影子。她覺得很嘔,想到自己花大錢買票

這下子全浪費了

但是戲還要不要看呢?她會不會再花一百六十美元買票進場?

還是就此放棄看戲,直接回家

 

一九八○年代,康納曼找一群人來測試時,幾乎九成的人表示那個女人會放棄看戲。但是如果情境稍微改變一下呢?

這次 女孩並未事先買票,她帶了一百六十美元的現金去現場購票

到了戲院以後,她打開錢包,赫然發現現金不翼而飛,她會刷卡買票嗎?

換成第二種情境時,有一半以上的人改變了之前的答案,說她會刷卡買票。

為什麼第二種情況付出兩倍的價格就可以,第一種情況卻不行?

總結

所以說每一個人把錢分類存在不同的心理帳戶

要改變一個人對商品的認知,從不願意花錢的心理帳戶轉移到願意花錢的心理帳戶,這時候就會發現平常覺得很小氣的客戶大方了起來

客戶或許不是真的小氣,而是商品不在他願意為此付費的那個心理帳戶裡面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er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